味来资讯
聆听味来脉搏,感受味来激情——与您共同揭开味来酒庄背后的故事

喝酱酒,你可知道这杯琼浆背后的深厚历史吗?

喝酱酒,你可知道这杯琼浆背后的深厚历史吗?

    仿佛一部缓缓展开的史诗,酱酒的历史如诗如画,犹如一位古韵悠长的美人,她的每一个回眸,都充满了千年的故事。

    早在新石器时代,茅台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已经翻开了美酒飘香的历史篇章。那时的人们,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,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种下了酿酒的种子。据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记载,这里的居民早已掌握了发酵酿酒的技艺,他们酿出的美酒,香飘四溢,让人陶醉。

    汉代的提梁灌、提梁壶等酒具,是茅台考古发掘的瑰宝。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二千多年前,这里的居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酿酒技术。明代嘉靖、万历年间,茅台的酿酒作坊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,其中独具特色的“回沙工艺”更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酿酒工艺。这一时期,杨柳湾一带成为了酿酒的中心,酒香四溢,成为了茅台的一大特色。

    贵州遵义、仁怀市、茅台古镇一带,早在公元前135年就已经生产出了令汉武帝“甘美之”的枸酱酒,这便是酱香型白酒茅台酒的前身。这里的水质优良,气候宜人,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黔北一带因此被前人称为“酒乡”,而“酒乡”中的茅台镇,更是以其独特的酿酒技艺和甘洌的美酒闻名于世。

    茅台最早的酿酒坊名称是“大和烧房”,这一信息来源于清嘉庆八年(1803年)的一尊化字炉上的捐款名单。其实,在清代,茅台酒已经相当兴旺,道光年间更是远销滇、黔、川、湘等地。然而,咸丰年间由于战乱,茅台的生产一度中断,但这并没有阻止茅台酒的复兴。

    清同治一年(1862年),茅台酒坊在旧址上重建了“大和烧房”,此后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。主要有三家作坊,名叫“烧房”,最先开设的是“成义烧房”,其次是“荣和烧房”、“恒兴烧房”。这些烧房的出现,让茅台酒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。

    华联辉,成义烧坊的创始人,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商人。他主要经营盐业,中过举人,对茅台的美酒情有独钟。于是,他决定设坊烤酒,经过三代人的努力,成义烧房逐渐扩大规模,其酒俗称“华茅”,成为了茅台酒的佼佼者。

    而荣和烧坊的创始人之一王立夫,同样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经营的“荣太和烧房”于光绪五年(1879年)设立,后更名为荣合烧房。几经周折,1949年荣合烧房的经营权落到了王秉乾之手。其酒俗称“王茅”,与“华茅”并驾齐驱,成为了茅台酒的两大支柱。

    恒兴烧房出品的“赖茅”则是茅台酒的另一个传奇。恒兴烧房前身为“衡昌烧房”,由贵阳人周秉衡于1929年在茅台开办。后因种种原因,周秉衡将酒房作价入股,与民族资本家赖永初合作扩大规模生产。1941年更名为“恒兴烧房”,其酒俗称“赖茅”,成为了茅台酒的三大品牌之一。

    1915年,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,这一荣誉更是让茅台酒名扬四海。古茅台一带所产的酒,早在西汉时期就作为贡品供皇帝饮用或地方官僚享用。但由于交通不便,规模一直很小。直到乾隆年间开修赤水河航道,茅台成为了盐运黔的集散地,商贾云集,民夫络绎不绝。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,从而刺激了酿造业的发展和酿酒技术的提高。正如清代大诗人郑珍所说:“酒冠黔人国,盐登赤地河”。当时酒的独特工艺已基本形成,为后世茅台酒的辉煌奠定了基础。

    如今,当我们品尝着酱酒时,不禁会被其醇厚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所征服。这背后所蕴藏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是让人为之倾倒。每一滴酱酒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和传承的智慧结晶,它们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遇在这个美好的瞬间。让我们一同为酱酒的辉煌历史而欢呼为它的美好未来而期待!

    在线客服